作者: 姜培軍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2 09:19
□記者 姜培軍
行程萬里,不忘初心。
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火種一經埋下,便在歷史變幻中爆發出蓬勃的生命力。1938年,成武縣劉土城黨支部成立,點燃了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星火。從此,一批批共產黨人擎起鮮紅的旗幟,前赴后繼,頑強斗爭,譜寫了一曲響徹云霄的紅色樂章。近日,記者走進成武縣劉土城村,丈量這片被血與火淬煉過的土地,拾起散落在人民中間的抗戰記憶。
成武縣第一個黨支部
8月8日,萬物并秀,記者走進成武縣白浮圖鎮劉土城村。平房、磚墻、棗樹……這里與菏澤地區的其他村子沒有什么兩樣。但就是在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,誕生了成武縣第一個黨支部。
在劉土城村,有一座修繕一新的院落,正房上掛著的銘牌,標志著它的與眾不同,這里便是劉土城黨支部舊址。
這座院落始建于民國時期,現存正房三間、西房三間,平鹼土墻,灰瓦覆頂。據了解,正房東西長9.85米、南北寬4.26米、高4.6米,原為土棚頂,20世紀70年代,因房頂部分坍塌,后換成灰瓦。推開正房的大門,歷史的宏大畫卷徐徐展開。剎那間,一個耀眼的名字進入記者的視野,他便是魯西南黨組織創始人徐鵬翥。
據徐鵬翥的女兒徐虹介紹,徐鵬翥1902年出生于成武縣古城街東門里一個經營“鼎昌泰”醬菜店的家庭,青少年時期便立志報效祖國。1922年,他從省立六中畢業,1923年秋考入被譽為“東方紅色大學”的上海大學社會學系,系主任是瞿秋白,蔡和森、惲代英、蕭楚女、李漢俊、施存統等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皆是他的教員,李大釗也常來授課。在上海大學,徐鵬翥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。1927年8月,受上級黨組織委派,徐鵬翥與劉仰月、丁培之、鄭爾拙等人返回菏澤,開展革命活動。
1927年10月,徐鵬翥與同志們秘密聚集在山東省立六中的一間教室里,召開會議,宣告魯西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——中共曹州支部正式成立。會議選舉徐鵬翥為黨支部書記,劉仰月、鄭爾拙為支部委員,共有黨員10余名。該支部直屬中共山東省委領導。自此,魯西南地區開啟了在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征程。
1928年初,中共曹州支部遭受嚴重破壞。當年2月17日,國民黨成武縣黨部派人闖入徐鵬翥家中抓人,他因早有防備,躲在鄰居家中才幸免于被捕,但其大哥徐鵬舉被抓走。在白色恐怖籠罩下,徐鵬翥轉移至西北地區,共產黨在成武縣的活動一度中斷。
1937年7月7日,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,成武縣一些進步青年,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。1938年初,中共單縣縣委派共產黨員吳逢軒等,到劉土城村一帶開展革命活動。同年8月,劉土城村進步青年劉銳夫,在吳逢軒介紹下,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劉銳夫與吳逢軒一起,先后發展劉土城村和附近村莊的周平、張華杰、劉繼先、蔣德育、劉汝鋒、劉玉珊等10余名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38年冬,在劉土城村周平家,成立了成武縣第一個黨支部——劉土城黨支部,劉銳夫任支部書記,張華杰任組織委員,周平任宣傳委員兼情報站站長。在劉銳夫的影響下,大哥劉德果也加入中國共產黨,在一次和敵人的斗爭中,不幸被俘,寧死不屈,壯烈犧牲。
永葆初心 一心為民
自1938年開始,中國共產黨在成武打上了鮮紅的烙印,書寫了廣大黨員為民族解放與人民幸福浴血奮戰的詩篇。
星星之火,點亮初心。今天,當我們走進劉土城這座普通的村莊,依然能在人民中間感受到不屈的精神、涌動的豪情。
據介紹,劉土城村黨支部舊址,原本是共產黨員周平的家。為便于秘密工作和傳達上級精神,革命同志把經常開會的地方選在周平家。因為周平家位于村東北角,緊挨寨圍子,有情況便于出走,再加上周平的父親周桂滄,思想進步,積極支持革命活動,周平又是支部宣傳委員,支部在這里開會較為安全。
在支部開會的時候,周平的父親周桂滄常常整夜安靜地守在門外,為秘密召開黨支部會議的黨員們放哨。從成武黨組織成立起,黨員們以劉土城村為中心,宣傳和組織抗日活動,與日寇及地方反動勢力展開了斗爭。1940年6月,反動勢力派人包圍了劉土城村,逮捕了周平和劉玉珊、劉公淦等人。
敵人在提審周平時,先是灌辣椒水,嗆得周平吐血,然后用成捆的香點著后燒胸,燒得他前胸都是燎泡。見周平仍不屈服,敵人又實施了“壓杠子”的刑罰。他們把周平綁在行刑的長凳上,腳下墊磚,當墊到第三塊時,周平疼得昏死過去。后經上級組織大力營救,周平才得以釋放。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鍛煉和考驗,周平樹立了堅定的革命信念,培養了優秀的革命品質和作風。新中國成立后,周平先后在山東、天津等地工作,2009年逝世。
據周平的兒子周克剛說:“父親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物質財富,但是,他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精神財富。父親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”
同樣令人感動的還有劉銳夫。據了解,劉銳夫歷任單縣第一任公安局長、曹縣農機局局長、成武縣拖拉機站站長等職,晚年回到家鄉生活,1988年逝世。他的后代全部回到農村,務農勤耕,劉銳夫要求他們不占公家的便宜,不做違背良心的事。
劉銳夫的孫子劉永回憶,有一次,劉銳夫叫他買了75公斤煤,稱好裝車。臨出門,在門口看到丟在地上的一塊煤,他就搬上車。回到家,劉銳夫一稱多了,又讓他抱著這一塊煤送回去了。劉銳夫后來還教育他,說這是偷盜行為,不能占國家的便宜。
永不褪色的“精神坐標”
歷史因銘記而永恒,精神因傳承而不滅。
在20世紀上半葉,劉土城村先后有58名英雄兒女走上革命道路,為拯救民族危亡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。在抗擊侵略、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,劉德果、劉德顯、孫育麟、劉志學等革命先烈為國英勇捐軀。
行走在劉土城村,每一片綠葉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,一磚一瓦都鐫刻著不朽的記憶。革命戰爭年代,劉土城村黨支部發揮了特有的、無可替代的作用。近年來,成武縣充分利用第一個黨支部紅色文化資源,努力將劉土城村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。如今,這里已經高標準建設了劉土城烈士紀念廣場。每逢清明節、建黨紀念日、國慶節等重大節日,各級黨員干部和學生到劉土城村緬懷先烈,接受革命教育洗禮。
火種映紅熱土,精神傳遍四方。從劉土城村黨支部星火初燃,到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,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披肝瀝膽、流血犧牲,為爭取民族獨立、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劉土城村,一座永不褪色的“精神坐標”。